家長心聲
陪娃學習、批作業,“我太難了!”
“小學一年級,寒假作業每天都要打卡,家長每天都要批,不能讓孩子和家長緩緩嘛!”“作業太多,孩子、家長壓力大!”“老師的工作都要求家長來做,輔導不了作業的家長該怎么辦?”“給老師減負,讓老師回歸正業,家長減負才能真正落到實處!”……自治區兩會開幕前夕,寧夏日報客戶端、新消息報分別推出“我給兩會捎句話”問卷調查留言征集活動和“兩會直通車”特別報道及金點子征集活動,從家長吐露的心聲中,“批作業、簽字、打卡……家長何時能減負?”這一話題備受關注。
“每天忙完工作回到家,第一時間就要陪孩子做作業,批改、針對錯題講解改正后,再簽字確認,作業還要上傳,確實挺累的。”每每想到為六年級的孩子批改作業,銀川市民王女士倍感壓力。因家中有兩個孩子,王女士在課業學習陪伴上總感到焦慮。“大的要陪、要講,小的也一樣,學啥都要拍照打卡,感覺一陪作業,脾氣也暴躁起來。”王女士說,隨著孩子逐年升學,有些作業變得難以輔導,她不得不在手機上下載了多款App,通過拍照、系統輔助批閱方式,為自己減負。
如果說批改作業已讓部分家長抓狂,那么各類學習打卡也在消耗著家長的耐心。“平常語文、數學、英語、朗讀等作業要打卡,好不容易孩子放假了,今天背古詩,明天要運動,都要打卡。”市民張女士坦陳,打卡沒有考慮到孩子要不要去爺爺奶奶家過假期,家中老人會不會打卡等問題,著實讓人煩惱。
該怎樣為家長減負?
古永胡代表建議:學校分層、個性化布置作業
對于部分家長為批改作業、打卡等感到焦慮的現實情況,有著數十年基層教學管理經驗的人大代表古永胡分析指出,家長首先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家庭作業。在學習過程中,家長的主要作用是監督、督促、培養讓學生自己完成作業的習慣和能力,并督促學生自己進行檢查,絕不是要求家長每天為學生批改作業。作為學校和教師,要適當地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布置適量家庭作業,把握好度。
古永胡代表以他所在的隆德縣第二中學為例進行了闡釋,學校會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、學習能力分層布置作業,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,作業布置相對較少;中等能力的學生適量;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,布置作業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主。因此,學校要求教師不能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,或更高難度的作業。
“在實際教學操作過程中,我們也明確規定,每天晚上初中學生的課外作業量不超過1個小時,教師只需要針對當前所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布置適量的作業就行。”古永胡代表說,作業量不能過大,不能對學生的休息睡眠造成影響,要保證第二天孩子聽課的效率。家長主要起督促作用,以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為主。同時,學校也杜絕讓家長對作業進行批閱、反饋,更不會讓孩子每天打卡,不給學生和家長增添負擔。
分層和個性化作業能否保證學生成績呢?古永胡代表給出了肯定的回答。在他看來,分層布置作業和不布置作業是兩個概念,分層布置更精準,通過不同定量的作業,讓學生逐步消化鞏固所學內容,“如果針對性強的話,對孩子的成績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。”他表示,布置家庭作業很有必要,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度,家長也要多理解。
古永胡代表介紹,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間,要讓教育質量強起來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。而落實到基層,就應當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重點,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為目標,構建德智體美勞“五育并舉”的培養體系,健全學校、家庭、社會協同育人機制。
馬梅英代表建議:教師要向課堂要實效
“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,我從不讓家長批改作業,因為這是老師該做的事。”來自基層的馬梅英代表表示,如今的教學理念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,部分家長的思路可能不合乎老師和學校的教學要求,因此,讓家長輔導、批改作業實際上是在“為難”家長,“畢竟我們要考慮到家長的能力水平、工作情況等,不能把老師的任務推給家長。”
馬梅英代表表示,教師應該多花時間和精力備課,盡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將課業內容傳授好,要向課堂要實效;對于學生而言,要提高注意力,盡力保證所學內容在課堂上消化;對于家長而言,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、鞏固練習即可。“當然,家長也要放平心態,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引導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,盡量少些教育攀比,尊重孩子的特長,給個性發展留下更多的空間與時間。這樣也是給家長減負。”
記者 趙銳 武曉瑜 安小霞 樊卓妮